名人故事:揭秘甘地遇刺案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11-15 20:42:47

名人故事:揭秘甘地遇刺案
他是位瘦骨嶙峋的小老頭,他那瘦削的臉上總是架著一副圓圓的小眼鏡。他周游印度各地,足跡遍及擁擠的城市和貧窮的鄉村,他用一種非暴力運動向英國殖民主義者表達著政治要求和抗議。作為印度圣雄,他沒有組織,沒有士兵,沒有權力,沒有財富,可是他的一句話,就能使印度迅速癱瘓,而他的死被人看做是生命中光輝的消失。
圣雄之路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波爾班達土邦。甘地的先祖是當地聞名的巨商富賈,甘地的祖父和父親后來棄商從政,擔任過小土邦的首相。甘地一家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父親為人公正、寬容,經常給他講解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中的非暴力、自制、戒躁、寬宏、容忍等教義。母親則經常帶甘地去廟堂禱告,恪守禁忌。甘地13歲就成婚了,甘地的夫人卡斯塔帕一生追隨和協助丈夫工作,積極參加民族解放運動。
1893年,為了替一家南非印度商人的公司辯護,甘地去了南非。當時南非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又是有色人種,所以他們受到雙重壓迫。甘地在南非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切,于是萌發了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壓迫的思想,并開始領導南非印度人為爭取生存的基本權利而斗爭。甘地在南非定居下來,在那里,他組織了納塔爾國民大會,創辦刊物。建立農場,并代表南非印度人前往倫敦請愿抗議。他先后四次發起反對種族歧視的“堅持真理運動”,為此曾三次被捕。他還提出了“非暴力主義”和“非暴力抵抗”的學說,告誡信徒,報復只能導致喪失理智,人們不能用砍掉別人的腦袋來強迫別人改變信仰,人們也不能用槍彈穿透別人的心臟來強行灌輸仁愛之心,暴力只能孕育暴力。
1915年甘地從南非回國,準備到印度大陸去推廣他的非暴力學說,此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人為了換取印度的自治,曾幫助英國人招募印度人參軍,但一戰結束后,英國不僅背棄誓言,不承認許諾印度自治一事,而且還變本加厲地對印度人民進行鎮壓和屠殺。1919年3月,英國殖民當局公布了“羅拉特”法案,該法案規定,英國可以任意鎮壓關于宣揚印度解放的騷亂。同年4月,印度各地發生了騷亂,英國在阿姆利則市進行了大規模槍殺,1000多名游行的印度人民被開槍打死,成為印度歷史上有名的“阿姆利則慘案”。“阿姆利則慘案”使甘地以合作換取自治的最后一絲幻想破滅了。1920年,他宣布對英國殖民當局“撤回自愿的合作”,轉而發動了旨在爭取印度自治的“不合作運動”。這項運動獲得了國大黨大會的一致通過,從此,甘地成了印度獨立斗爭中無可爭議的領袖,從此揭開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史上的“甘地時代”。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