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 正文
2013-12-20 13:03:12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學論文 內容梳理
三、閱讀教學的建議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主要:詞語教學和語段教學是兩個基本點。而這兩個內容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們今天就分開進行講解。
詞 語 教 學
1.在初讀的環節里,讓詞語更豐厚,實現“小中見大”。
一提詞語教學,我們可能立刻就想到了在教學的初讀環節中,教師往往會將課文中出現的新詞集中進行認讀和理解。我們說這一環節是很重要的,在初讀的環節里,建議大家應該借鑒薛法根的板塊教學法的思路,總是能在這平淡的似乎不值一提的環節里,引領學生有更深入地思考。我們應該形成共識: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是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語)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 語),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世界,讓詞語成為學生言語表現的鮮活元素。
1)發揮漢語言“形象性”強的優勢,利用漢字構成來形象地理解詞語──“詞素追溯”
例:《臥薪嘗膽》中“奴仆”一詞的教學:
學生認為“奴仆”就是給別人做事的,就是服侍別人的。很難體會到奴仆是沒有尊嚴、沒有人格的一類人,所以薛老師教學時沒有讓學生直接從字典中找到詞語的準確意思,而是讓學生先根據生活經驗談談對“奴仆”的大致印象,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但因為“奴仆”這種人物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很遠,學生從電視里得到的“下人”的概念和“奴仆”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分界線,從而導致他們對詞語的理解比較模糊。可是教師并不急于解釋,而是充分利用豐富的漢字知識,將“奴”和“仆”形象地畫了出來,將漢字的意象形象化,而且邊畫邊解釋古時候的“奴”和“仆”分別是怎樣的樣子。
薛老師這樣教學:他邊畫邊講:
“奴”:左邊是一女子,右邊的“又”字表示是男人的一只大手,這只手抓住女人的頭發,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這樣的女人在古代社會是什么?──奴
“仆”:這個人腰彎得很厲害。這是一個人,這個人頭上戴著東西,戴的是一種刑具,很重的一種刑具。這個人頭上戴著這種刑具讓人家一看就知道,他要么是罪犯,要么是戰俘,就是打了敗仗被俘虜的人。(師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繼續畫)這種人屁股后面還要插一根毛。頭上戴著刑具,屁股后面插根毛。你知道什么東西屁股后面有毛嗎?(牲口)是呀,或者如同豬狗,真是生不如死!古代這樣的女人加上這樣的男人,這叫什么?(奴仆)
這樣的講解是科學的,學生是充滿好奇的,好像跟著老師在進行考古挖掘一樣。教師這樣的設計和講解,使學生對“奴仆”一詞的理解不但非常準確,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有人評價:聽薛老師的字詞教學,恍惚間竟有了一種讀錢鐘書的文筆的感覺,有書卷氣,有歷史感,蘊含著漢字漢語特有的美感……
試想,如果只是讓學生說說詞典上有關“奴仆”一詞的解釋,那么“奴仆”一詞在學生頭腦中就還是個抽象的、缺乏鮮活形象的空洞概念。因為詞義只是聯系詞語與學生生活積累的中介,缺少了生活經驗的支撐,這詞義只是一個空殼而已,這個詞語只能是學生不會運用的“消極詞匯”。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巧妙地借助詞語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以詞串文”
有時候是將課文的情節以對詞的理解而展開,而逐步地深入,推進教學。有的時候是在初讀的時候就借助詞語,將課文板塊清晰地劃分,進行二度重整。學生借助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可貴的沉默》一文,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就通過詞語分類朗讀的方式,將兩個不同的課堂氣氛描繪了出來,從而很清晰地理清了課文的線索,把握了主要內容。
點擊下一頁查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