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紡織革新家黃道婆
來源:奧數網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0-07-20 17:07:45

我國元代有一位婦女叫黃道婆。她出身貧苦,沒有讀過書,但是她具有勤勞、勇敢、聰明、無私的高尚品德。她一生辛勤地紡紗織布,在紡織技術上有許多發明創造,為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人們稱她是女紡織革新家。
苦難的童年
黃道婆出生在南宋未年(大約公元1245年),她的家鄉在松江烏泥涇(現在的上?h華涇鎮,涇,jīng)。這個小鎮住著一千多戶人家,有八九千畝土地。可這里土地瘠薄,土質堅硬,雨少就旱,雨多就變成了水洼子;種菜活不了幾棵,種糧食收不了幾粒。家家戶戶吃不飽肚子,一年里頭倒有半年拿野菜充饑。后來從福建、廣東傳來了種棉花的技術,但是技術不高,棉花的產量很低。烏泥涇鎮的人,生活仍然很苦。
黃道婆家里更窮,父母養活不了她,剛剛十歲就賣給人家當了童養媳。從此黃道婆就成了公婆家的奴隸,小小年紀要干幾個大人干的活。每天雞沒叫就得起床,挑水,掃院子,喂雞、喂豬,然后燒火做飯,伺候公婆、丈夫吃飯:接著開始紡紗織布,一直忙到深夜才能睡覺。農忙時節,她還得到地里干莊稼活。黃道婆從早到晚干個不停,累得她喘不過氣來,可還是經常挨打受罵。
有一天,她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天黑才回來,累極了。黃道婆想歇一會兒再做晚飯,公婆卻說她偷懶,不分青紅皂白地大罵她。黃道婆氣不過,頂了幾句,婆婆和丈夫就沒頭沒腦地把她打了一頓,然后關進了柴房,不給飯吃。倔強的黃道婆受不了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走。
離鄉背井
黃道婆在柴房里又冷又餓,越想越難過。這天夜里,她在茅屋頂上挖了一個洞,悄悄地爬了出來。寂靜的田野靜得有些怕人,一陣陣冷風吹來,凍得她渾身發抖。往哪兒走呀?她沒了主意。但是一想到公婆那兇惡的面孔,又鼓足了勇氣,不顧饑餓、寒冷和渾身疼痛,頭也不回地朝東走去。走呀走呀,她來到了黃浦江邊,悄悄爬上了一條船,鉆進船艙,躲在一個角落里。她又累又困,不由得睡著了。第二天早晨,船工們發現了她,問她為什么跑到這里來,黃道婆向船工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大家對黃道婆都很同情,有的端來水,有的送來飯,讓她飽飽地吃了一頓。就這樣她隨船開始了遠航。經過半個多月的海上漂泊,海船來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幾天以后,海船要返航了,黃道婆決定留下來,她依依不舍地送別了幫她逃出苦海的船工們,只身一人在崖州住了下來。
寄居崖州
崖州是黎族人聚居的地方,黃道婆在這里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氣候不適應,飲食也不習慣,困難很多,尤其不方便的是語言不通。但是黎族人民非常熱情,他們通過打手勢,比比劃劃,知道了這位漢族姐妹的悲慘遭遇。大家上山砍來毛竹和茅草給黃道婆搭了一座竹樓,使她有了安身的地方。
黎族人民還把當地的紡織技術教給了她,黃道婆很快就學會了。她以織布為生,生活有了依靠,在崖州住了下來。
黎族人民很早就會種棉花,家家的棉田都長得很好。黎族的婦女有很高的紡織技術,人人都是紡紗織布的能手,她們去棉籽,紡紗,織布的方法都很先進。她們能織出帶花紋的被面、黎單、黎飾、鞍搭等日用棉織品。這些產品又美觀又實用,是黎鄉的特產,遠銷內地,很受人們的歡迎。各地經營棉織品的商人,爭相來到這里收購。
黃道婆和黎族姐妹一起織布,一起下地干活,因為她勤快,又樂于幫助別人,和大家相處得象一家人一樣。
黃道婆虛心好學又心靈手巧,很快就成了一個紡織能手。她和大家一塊動腦筋想辦法,把黎族、漢族的紡織技術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很多新方法,織出很多新品種。不幾年,黃道婆在黎鄉遠近聞名。
返回故鄉
黃道婆在崖州生活了幾十個春秋,隨著歲月的流逝,她已經成了五十多歲的老婆婆了。她穿著黎裝,說著一口流利的黎族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黎族婦女了。她靠著精湛的紡織技術,收入不少,生活挺富裕。但是黃道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窮困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想,家鄉也種棉花,只是紡織工具簡單,技術落后,織不出好布。要是把這里先進的織布工具和織布方法帶回家鄉,鄉親們一定能織出漂亮的布來,生活也會富裕起來,那該多好!黃道婆就打算回故鄉了。元貞年間 (1295—1296 年)黃道婆揮淚告別了二、三十年來朝夕相處的黎族鄉親,帶上軋 (yà)、彈弓、紡車、織機和圖案紋樣,坐上一艘北上的商船,回到了久別的家鄉— — 烏泥涇鎮。
傳授技術
貧困的烏泥涇二三十年來沒有什么變化,土地還是打不了多少糧食,棉花的產量還是那么低,織出的布匹還是那么粗糙難看。統治者重稅勒索,每年要從松江一帶收繳幾萬匹棉布,老百姓辛辛苦苦織出的一點棉布,都被官府收走了,人們的生活十分貧困。
黃道婆的公婆、丈夫都已經死去。鄉親們聽到黃道婆歸來的消息都非常高興,紛紛來看望她,還幫助她安排好了住處。黃道婆開始了新的生活,她以生產 “崖州被”為生。鄉親們看到她帶回來的工具和織好的布,都贊嘆不已。每天登門拜訪的人接連不斷。黃道婆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技術傳授給大家。她一邊講解,一邊操作示范。不怕麻煩,不怕辛苦,許多婦女都學會了新的織布方法,她們也能織出好看的花布了。
不斷革新
黃道婆并不滿足已有的紡織技術,她決心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于是她吸取黎族和漢族織布技術的長處,經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軋棉、紡紗、織布的工具改進了很多,技術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越來越好。
就軋棉的方法來說,過去棉花去籽要用手一個一個地去剝,效率特別低。黃道婆發明了一種攪車 (也叫軋車、踏車),車上裝有兩根軸,用腳一踩,上下兩個軸就向相反方向旋轉,兩個軸互相碾軋,使棉籽落在里面,而把棉花碾到外面。這樣,完全改變了手工剝棉籽的落后方法,軋棉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過去彈花使用的是一種一尺四五寸長的小弓,而且用手指撥弦,既費時間又費力氣。黃道婆改制的繩弦大竹弓,有四尺多長,不用手撥,而是用椎(chúi)敲擊弓弦,由于弓弦彈力很大,彈在棉花上的力量很重,所以彈出的棉花十分松軟,而且還能除掉棉花中的雜質,保證了棉紗的質量。不久,烏泥涇的家家戶戶響起了 “噔噔”的彈花聲,人們都用上了這種大弓。
黃道婆從黎鄉帶來的紡車,只有一個錠子,只能紡出一根紗,這比起用手捻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她想:一只錠子紡一根紗,假如裝上兩個錠子,三個錠子不就更快了嗎?她找來木匠師傅,幫助她做了兩個錠子、三個錠子的手搖紡車。但是這種紡車搖起來非常吃力,紡出的紗粗細不勻,還經常斷頭。黃道婆沒灰心,又經過半年多的試驗和改進,終于制成了一種三錠三線腳踏式紡車。這種紡車操作方便,又省力氣,效率比過去提高了兩三倍。這種紡車在松江一帶很快推廣開了,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紡車。
黃道婆把黎族人民織提花被單的技術教給大家,而且又改制了提花織布機,它可以把各色紗交錯相配,織出美麗的花布。這就是所謂 “錯紗配色”和 “綜線挈(qiè)花”的織布技術。織出的被面、被單、衣帶、手巾等織品上有團鳳、折枝、幾何圖案等,鮮艷美麗得象畫的一樣。這種高超的紡織技術,受到國內外人民的稱頌。
名傳天下
烏泥涇的人們在黃道婆的熱心幫助和指導下,學習和掌握了先進的紡織技術,織的布又快又好,而且花色品種越來越多。不久,以 “烏泥涇被”為名的棉紡織品聞名全國,遠銷各地。黃道婆的先進技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掌握。只松江一帶就有一千多戶居民從事棉紡織業,人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有了好轉。沒過幾年黃道婆的紡織技術傳到了杭州一帶,又傳到了全國各地。到了明朝,烏泥涇所在的松江一帶已經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稱。意思是說他們織的棉布,天下人都在穿用。那時候,國外棉紡織技術還不怎么發達,中國商人經常把松江一帶的棉紡織品運到國外去賣,很受外國人的歡迎。
黃道婆善于學習,勇于革新,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先進技術傳授給大家,使人們過上了豐農足食的好日子。大家感激她,尊敬她,愛戴她,親切地叫她 “黃婆婆”,到了晚年,黃道婆更加受到鄉親們的關心和愛護,生活得很幸福。
黃道婆去世了,人們很悲痛,鄉親們紛紛自動捐款,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前來悼念的人數以千計,從早到晚絡繹不絕。蘇州、杭州、泉州等地的大商號都派人送來了挽聯,出殯那天十分隆重。她的墓地就在烏泥涇的北面,今天的東灣村。為了永遠紀念她,鄉親們建造了一個祠堂,叫 “黃母祠”堂里塑了她的像,供人們來瞻仰。
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貢獻,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在她的故鄉,現在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她的歌謠,其中有一首是:
黃婆婆,黃婆婆,
教我紗,教我布,
兩只筒子,兩匹布。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