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班集體的實踐與思考
來源:網絡 2009-09-02 14:10:06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構建和諧班集體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載體。如何構建和諧班集體是學校德育工作者在新形勢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所謂“和諧班集體”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健康的集體輿論和舒暢的心理氣氛中通過多樣的人際交往、豐富多彩的自覺的主動活動,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獲得健全、充分、全面的發展而創設的一個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進取的班集體。那么該如何構建和諧班集體
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教育環境的和諧
教育需要一個好的環境,學校應重視教育環境的優化。而學校的教育方式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的,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必須要竭盡全力地設法建立良好的班集體,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軟環境。
1、發揮合力的作用,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 。
一個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不是單靠教師或者學校就能形成的,還要依靠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因此,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師在建立和諧的班集體時,應與家長、學校領導保持密切的聯系,積極開展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家長對學生的作用與影響,作為學校或者教師都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可以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組辦家長學校等形式,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一方面指導家長正確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開創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接受社會上積極因素的教育。我們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所以,我提倡讓學生多與社會接觸,甚至學生也可以參與大人的大部分活動,可以討論大人的話題。目前學校非常的重視安全教育,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卻放棄了一切的讓學生鍛煉的機會。第二課堂的活動少了,甚至沒了。還有些教師認為現在社會上的環境復雜,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利的,所以進行了封閉式的教學,不讓學生接觸社會。這也是造成社會實踐活動減少的原因,直接導致第二課堂活動成為教育中的一塊軟肋。其實,學生受益,豈只是限于上課時僅僅的四十分鐘?學生的課余時間往往比上課時間要多,教師應克服一切的困難,靈活地開展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了解、掌握更多的課外知識。
2、認真做好教室的“軟建設”,優化學習環境 。
教室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室環境的好差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有著較大的影響。教師應把教室建設成能讓學生自由發揮能力的軟環境,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如“學習園地”讓學生自己分工合作設計、完成,能說的就說,能寫的就寫的,能畫的就畫,能做的就做,能評的就評……定時更新,評比總結。另外,還要根據實際給教室布置得美麗、舒適,地面要保持干凈,一點垃圾甚至塵埃都不能有;桌椅要擺得整整齊齊;墻上掛上合適的名人名句……。平時強調學生保持教室里的安靜與祥和,告示學生教室是神圣的,任何時候不允許不文明的言語、動作在教室里發生。這項工作很瑣碎,但是也很重要,只有做好了這項工作,班集體的良好環境才能得到保障。
二、人際關系的和諧
教師往往容易犯的毛病是對成績好的學生偏愛有加,而對暫時后進的學生討厭有余。使一部分學生驕傲自滿,又使一部分學生灰心喪氣,從而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F在班級里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嬌生慣養,不僅有父母的關愛,還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愛甚至溺愛。他們勞動觀念差,團結協作意識差,自以為是,文明禮貌差,自理能力差……。由于受升學就業壓力的影響,注重學業成績,忽視思想品德絕非個別現象。有的只顧自己學習,不愿幫助同學學習;有的怕影響自己學習,逃避公益勞動;有的嫉妒同學成績,諷刺挖苦先進;有的上進無望,騷擾他人學習……所有這些,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化解矛盾,必然影響班風學風,使得班級同學之間不和諧,就是就單個同學自身發展而言,也勢必出現不和諧。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教育獲得成效的保證。教育的過程是師生之間不斷交流的過程,既有各種信息的發出和反饋,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這種互動構成教育、教學的氛圍、背景,在師生之間形成了"知識場"和"心理場"。因而班主任的交往風格和民主作風往往成為能否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 硏究表明,中學生出現了獨立性意向和參與社會活動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誼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等,這種社會性的需求,引起人際關系的重大變化。出現了一種疏遠父母和老師的"閉鎖性"和尋求能坦言相告的伙伴的"開放性"趨向。但是他們常常不懂該如何擇友和進行友伴交往。因此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指導和協調工作。
1、 把握班級人際關系的脈搏
班主任可通過班值日記錄,與學生個別談話,甚至全班自由大探討等種種方式,收集信息并進行研究,測定班內人際關系現狀,弄清每個學生在班級關系中的地位,與不斷變化的心態。
2、 強化“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的集體主義倫理觀念
班主任應教導學生尊重別人的個性,形成對人對己的正確評價,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作為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幾十人的班中總有性格孤僻的學生,明顯地表現出不協調的情緒。比如我班有男生作業常不能按時完成,上課看課外書,達標考核同學們惟獨評他“不及格”。這時候,我一方面教育同學們應寬容別人的錯誤,引導他們換位思考,打消抵觸情緒;另一方面主動找那男生談心,給予熱情關懷和指導,令其重樹信心。 在一個班級里,不應該存在被“遺忘的角落”。
3、 班級教育者應隨時注意和調節師生的心理距離
班主任不宜只扮演嚴加管教的單一角色,應力求既是嚴師又是良友,既要有教師的尊嚴,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讓學生指向教育的向心力。因為“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才能“受其術”。在班會課時,我總是摘下教育者的“桂冠”,融入學生中,與學生坦誠相見,推心置腹地商討班級中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的途徑,比如:如何形成積極發言的氣氛,怎樣加強文明禮貌行為訓練等,收效明顯。適當地采用現身說法是極具教育力度的。
三、班級管理的和諧
學生是學校管理的客體,也是管理的主體。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學校和教師要努力實現這種管理觀念的轉變,大力培養學生的管理主體意識,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有重要意義。對此我常想:我們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是管,不是導,而是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即學生能自己認識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覺改造自己,自覺不斷前進。所以,為了從"保姆式"班級管理中解脫出來,就必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使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1、班規大家定
管理班級要有一定之規,管理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這個法不是由教師一人說了算。班規大家定體現了民主的管理原則,也能體現出學生是班級的主人。陶行知說過:“有的時候學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學校所立的更加易行,這種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自己共同所立之法,從始到終,心目中都有他在,平日一舉一動,都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響。所以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獨斷的法。” 班規的內容主要是“應該怎樣”而“不應該怎樣”,盡可能少一些“不怎樣”就“會怎樣”。班規必須涵蓋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宜過多過嚴,否則不好操作,最終導致管理的不落實。 班規的制定,可先由學生參照學校的規章制度,結合本班實際情況起草,然后小組討論,最后擬出草案,再在班上討論、修訂,最后定下來。大家定班規,比起服從別人制定的班規,更容易接受和認同。
2、問題大家解決
一個班集體里有幾十個學生,免不了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有了問題怎么辦?專制型的教師可能就會自己說了算。這樣表面上看問題好像解決了,但學生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很可能對老師的處理并不滿意,但礙于老師的威嚴,不敢跟老師提意見。老師也不了解學生的心思。長此以往,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開展班級工作就會困難重重。民主型的教師在處理問題前會廣泛聽取同學們的意見,然后再做決定,在工作中,我努力地向這個方向發展。當班里出現問題時,我總是先讓每個同學都談談自己的看法,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提出建議。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個人所想的總是有限,但幾十個人所想的方法就很多。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們的意見,最后我再采納合理的建議,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們所提的建議,有許多是我沒有想到的,常給我以啟發。就算是學生們的意見與我的一樣,但通過集體輿論的形式把我的意見說出來,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體輿論的形式表達出來,通過集體去影響每一個學生,學生會真切感到集體對他們的關注和監督,想到自己與集體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集體,必須管好自己。讓學生多參與問題處理,也使我們的教育體現出民主的精神。
3、班級大家管
許多人說班級難于管理,其原因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識,若能讓所有學生都體驗到作為班級主人的責任,都能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情形就大不一樣。在班級管理中,我在班內建立了值日班長制度,讓每一個學生按學號順序輪流做值日班長。值日班長負責班里一日各項工作的檢查、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反映,盡力想辦法解決。班里每周對值日班長的工作進行總結評比,評出優秀值日班長。這一制度讓每個集體成員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一改過去只有少數人當班長,其它人則對班中事情持“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態度局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到自己就是班集體的主人,集體的每個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建設好這個集體,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個性發展的和諧
和諧班集體的構建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學生個性素質的高低是評價和諧班集體構建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尺度,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和諧班集體的一個重要標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表的權威性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應該把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過程是學生生命感受和經驗體會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學習、主體實踐、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情、意、行諸方面協調發展;在培養適應社會要求所必需的各種基本素質的同時,根據自身潛能、興趣、愛好、特長等因素培養出具有鮮活個性的多樣化人才,使班集體的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特長充分展現,都能做到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1、承認學生差異,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一個好的集體,要求有一些素質較高的集體成員,反過來,集體成員的素質高了,自然這個集體便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同樣,良好的班集體也應該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于是,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成了建設和諧班集體的一個重要環節。 記得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要打開一把生銹的鎖,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它注進潤滑油”。在班環境中,要注意消除另眼相看后進生的不良風氣,鼓勵互助友愛的精神。魏書生曾說過:“學校、班集體決不是制造統一型號、統一規格的升學零件的機器,應是學生走向社會各個不同崗位的實習場所。”作為教師,必須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這就決定了每個人將來獲得的成就也不同。因此,我們就要根據社會的需要,通過我們的教育培養,把這些有千差萬別的學生培養成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
2、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發揮后進生主體作用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當然包括后進生。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強烈的歸屬和自尊需要。后進生更渴望得到信任、尊重和關心。因此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在選拔班干部問題上,我常常采用“毛遂自薦”的方法,給每一位學生充分鍛煉自己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后進生,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全面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挖掘自己的潛能,鍛煉各種能力,并不斷塑造自己完善自我。
3、多發現閃光點,激勵后進生揚長避短
人本主義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有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崇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就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注意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使學生不斷享受成功的歡樂。因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的學習的愿望”。因此,在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要堅持表揚為主,多鼓勵,少批評的手段,保護后進生的“面子”促進其在自省中明理。
4、創造和諧班集體,引導后進生自我教育
班集體是每個學生顯示才能的天地,也是造就人才的課堂。加強班集體建設,營造一種和諧的教育環境,是促進后進生轉化的重要條件。因為培養集體觀念的過程中,也是教育的過程。有了良好的班集體,就有了良好的班風學風,它猶如巨大的磁體,對每個成員起著同化作用,它可以教育每個學生包括后進生,不得不約束自己,以適應班集體的良好氛圍,從而促進其積極向上。人人參與,民主管理,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相互配合,共定目標,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當我班每次被評為精神文明班集體和學雷鋒先進班集體時,我都在想:這榮譽不僅僅屬于那些學習優秀的尖子生們,更應該屬于那些在班集體活動中努力克服自身弱點,不斷磨礪堅強意志,重新塑造自我的后進生們,這榮譽應該是對他們不斷進步的最好榮譽獎章。
5、教師要“業精為師,德高為范”
要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就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俗話說:“打鐵必須本身硬”。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我們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業務素質,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用切身體驗和真情實感去教育學生,達到使學生“明理、知事、動情、養成”的教育目的。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的全部職責就是為人師表。在二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都率先做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積極影響、教育和感染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剛剛升入大學的劉玲同學在給我的來信中說:“感謝您三年來的教誨。這三年,我從您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梢姡處熡思纫空胬淼牧α,更要靠人格的力量;教師是學生的楷模,應以自己優秀的人格本色去影響學生,這樣的教育才是最生動、最有效、最深刻的。
時代在發展,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具有綜合素質的多樣化人才。教師是學生全面成長的導師,應樹立對學生終生負責的意識。讓我們厚愛每一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知識上的啟導者、思想上的引路人、人生道路的導航者。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