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創新素質形成因素分析
來源:網絡 2009-09-02 13:59:29

摘要:本文分析認為,影響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主要阻礙因素來自學生自身的智力、內部動機,外在的獎賞、工作強制,社會促進作用、從眾心理,社會文化傳統、學校教師、家庭環境等方面。
關鍵詞:動機 獎賞 從眾 傳統 學風
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成為知識經濟時代衡量人才素質的關鍵方面。經過對有關創造活動的一系列心理學概念如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思考、比較與分析,筆者提出創新素質的概念[1],認為創新素質是指人在先天遺傳素質基礎上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所獲得的穩定的在創新活動中必備的基本心理品質與特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個性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作為順利完成創新活動任務必備條件的個性心理特征。創新意識是指推崇創新、追求創新的觀念和意識。它是創新活動的動力系統。創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創新活動的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又可以統稱為創新精神。要培養年青一代的創新素質,首先應深刻理解創新素質形成的障礙所在,本文試對影響創新素質形成的因素作以分析。
筆者認為個人自身已有的其它心理素質,外在的獎賞、工作強制,社會促進作用、從眾心理,社會文化傳統、學校教師、家庭環境等構成影響創新素質形成的主要阻礙因素。詳述如下:
一、 智力與創新素質的關系
智力是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吉爾福特的研究,智力與創新素質的關系是比較復雜的關系,智商與創新能力的相關散點圖呈三角形:(1)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相關;(2)低智力的人很少有高創造力;(3)高智力的人可能有低的創造力,也可能有高的創造力。智力是創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智力是培養創造力的前提。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培養學生的智力就等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但又應以培養智力作為培養創新素質的基礎。
二、 動機對創新素質的影響
動機從產生的起源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類,內部動機主要來源于興趣、需要、理想、世界觀,外部動機主要來源于批評、表揚、獎勵、懲罰、他人的評價。根據(美)特麗薩•艾曼貝爾的研究,內部動機有助于創造性活動,外部動機對創造性是有害的。有利于創造活動的動機是對創新活動的興趣和需要,對完成活動任務的滿足感,所從事的活動不受外部控制,一個人感受到他是在做游戲而不是在做事。不利于創造活動的是外部動機,來自外部的強制、外部評價,原因有二:(1)它會使人不敢冒險,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2)它會分散人對創造活動本身的注意。實驗證明,注重內部評價的大學生比注重外部評價的大學生創造力測驗成績高。這些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的教學應改變只重知識灌輸,輕需要、興趣、情感、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從小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人類社會的探究興趣;應改變強制逼迫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而采用培養興趣,創設有趣情境的教學方法;應著重培養學生自律、自信、注重自我評價的品質,而不要形成他律、看別人眼色行事的品行。
三、 獎賞、工作強制對創新素質的影響
根據(美)特麗薩•艾曼貝爾的研究,他人的獎賞、工作強制會削弱人的內部動機,從而削弱人的行為的創造性。原因有五:(1)分散了人對創新活動的注意力;(2)降低了創造活動的內部興趣;(3)強制使人產生不滿、不愉快的情緒;(4)獎賞期待能使人選擇較容易的會獲得成功、獲得別人好評的工作去做,不選擇有挑戰性的困難的費時費力的工作;(5)外部強制會降低創造性工作的成績,但會提高刻板性工作的成績。這個研究成果啟示我們,在管理工作中應避免簡單不合理的量化評價,而應重視質性評價;避免不合理的評優泛濫。
四、 社會促進作用,從眾心理對創新素質的影響
社會促進作用是指一個人單獨工作或一群人一起做同樣的工作時的效率高低問題。一群人同做效率提高,稱為社會促進作用,一群人同做比一人單獨做效率低,稱為社會促退作用。根據(美)奧爾波特的研究,做簡單的工作時有社會促進作用,集體同做效率較高;做困難復雜的工作時有社會促退作用,單獨做比集體做效率較高。而創造活動是困難的復雜的不熟悉的工作,具有社會促退作用。因此,應給做創造性工作的人較多的個人自由活動空間,學生的學習也應有較多的個人自由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由于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的輿論壓力,在認知和行動上不由自主地趨向于跟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如入境隨俗,亦步亦趨,趕時髦,隨大流都是從眾現象。研究表明,有從眾心理的人創造力低,不從眾的人創造性高。由此可見,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就要有寬松的環境,鼓勵學生發展個性,給學生發展的自由空間。
五、 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對創新素質的影響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有優秀的傳統、積極的因素,這是我們要汲取的,也有消極因素,對創新素質的發展有阻礙作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倡導墨守成規,循規蹈矩,講究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五條永恒不變的道德信條。上下等級森嚴、尊卑有序,不許違反祖宗法規,要安于現狀。在這種社會心理氛圍中生活久了,就會滋生隋性,因循守舊,缺乏首創精神。
我國留美學者黃全愈認為,人有兩重身份,一個是自我,在不受社會規范約束時的我,另一個是角色的我,角色的我要遵從社會規范,做符合社會角色的行為。老師要象個老師的樣子,學生要象學生的樣子,師生的角色不可顛倒,父子的角色不能顛倒。傳統文化過分重視角色的教育,而抑制自我的獨立性,忽視人自身的教育。這種傳統文化教育必然是(1)重共性而輕個性;(2)重義務而輕權利;(3)重服從而輕自主;(4)重外在的紀律而輕內在的自律。例如對待左利手的態度,我們從小就要把左利手的孩子硬訓練成右手吃飯、寫字。有的學校午休不許學生進教室,走廊上不許學生說話,違規的就要扣班集體的分數……有太多的清規戒律,壓抑學生的個性,抑制人格的發展,表面上是整齊劃一了,嚴肅紀律了,但內在結果是造成學生心理的內傷。
人的與創新素質有關的行為可從兩個維度去分類,一個維度將行為分為無意識行為和有意識行為;另一維度將行為分為角色行為和自我行為。若從有無意識和是自我行為、還是角色行為兩個維度同時去分類,可把人的行為分為四種:無意識的自我行為構成直覺行為,有意識的自我行為構成自主行為,無意識的角色行為構成習慣行為,有意識的角色行為構成確認行為。研究表明,自主行為、直覺行為有助于創新素質的提高,習慣行為、角色行為不利于創新活動,而傳統文化恰恰強調角色教育,抑制自主行為和直覺行為,強化習慣行為和確認行為,從而阻礙創造性行為的產生。
六、 學術民主風氣對創新素質的影響
有利于創新素質的學術空氣是:學術是自由而不受拘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允許在學術研究中說錯話,說“離經叛道”的話,不打棍子,不揪辮子。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一教務長認為:亞洲的大學若要成為世界級大學,所面對的限制比歐美大學要多,恐怕要花20年才能躍上世界級學府的地位,亞洲一些國家如中國至今仍缺乏自由與開放式的追問風氣,必須等到亞洲地區普遍存在著學術自由風氣,以及能夠進行自由與開放式的追問后,才能有一流學府出現[2]。
有利于創新的教學應是學生有充分自主性的教學,教學不能等同于訓練,訓練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一定的強迫性,受訓者對此是沒有選擇權的,不接受也得接受。而教學應該是點到為止,教的內容有許多是沒有唯一正確答案的,有的甚至沒有對錯之分(如欣賞圖畫,繪畫),因此,只要傳給對方即達到目的,對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可以批判性地接受。把教混同于訓,就會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按照別人預設的模式、計劃、步驟去達到他人設計的目標,教師或學校的無形外力就會延伸到本屬于學生自由發展探究的空間,學生就會喪失自主性,創造性。學校的學風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尊重個性的,給學生自由表達思想的機會,獨立活動的機會,要在全社會樹立創新的理念,創新的風氣。
七、學校教師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3],教師如果具有創造性,那么有才能的學生能夠獲得高成就,創造能力低的學生會成績平平,如果教師本人創造力較低,那么他教的學生中缺乏創造性的學生學習成績會比較高,而創造性較高的學生就不能發揮他的潛能。教師仿佛特別優待與自己心理類型相同的學生。因此,要培養有創造性的學生,首先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創新素質。
八、家庭環境對創新素質的影響
留美學者黃全愈研究認為,家庭民主空氣較濃,家長比較自信,不大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與自己的家長身份、在家庭中的權威角色相符合,較少權威主義,鼓勵孩子獨立自主,父母與子女交往比較融洽的家庭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創造性。相反地,封建家長制的家庭,父母對孩子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兒童對家長唯命是從,唯唯諾諾,不利于兒童創造性的發展。
鑒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應從根本上反思我們的教育大環境,改變以往不利于創新素質培養的家庭、學校教育方法,創造有利于創新素質形成的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環境,培育有利于創新人才生長的沃土。
參考文獻:
[1]朱瓊瑤.創新素質的結構芻議[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2,(2).23-24.
[2]黃全愈. 素質教育在美國[M].27;28;42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3](蘇)A•H•魯克. 創造心理學概論[M].50-51.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4](美)特麗薩•M•艾曼貝爾. 創造性社會心理學[M]. 119;132;145;197.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