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管理藝術(四)
來源:網絡 2009-09-02 08:44:12

“無為”教育藝術常用法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無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講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為成為楷模,自然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半。
學校新教學樓的垃圾道堵了,總務處在道口旁貼了個封條——“禁止傾倒”。在此后的兩個月里,學生們掃除后都要穿過操場,將垃圾倒在老樓的垃圾道里。
校長手術后上班了,他發現封條后便抄起鐵棍通垃圾道。一位看到的老師告訴他:“總務處已貼了告示”。校長說:“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貼上封條不用了?”教師無言以對。“要把學校也當成自己的日子一樣過啊!”校長的這句話深深印在這位教師的心上。后來她也當了校長,時時處處記著要“以校為家”。
傾聽:
教育者虛心、認真聽取教育對象地坦訴,促使對方在宣泄中實現自我心理調節。當人產生心理沖突時,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訴說。教育者要善聽,即對教育對象的任何想法(當然不一定正確)要聽得進去,表示理解,在傾聽中因勢利導,讓教育對象自己得出正確結論。心理學家認為,認真的傾聽就完成了心理咨詢任務的一半。
記得一個當醫生的朋友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他有一個病人被診斷證明為絕癥。這個病人常常在拿藥的時候到他那兒坐坐。我的這個醫生朋友由于職業的習慣便常和他聊聊,或者就那么靜靜地聽著。一次,那個病人說了很多很多他的過去、現在、幸福、心酸,他生病后的種種心境和牽掛。朋友聽了許久許久。病人說完了,如釋重負,輕松多了。后來,聽說那位病人去世前的情緒一直很平穩,配合治療也比過去積極多了,并且把被醫生判定為三個月的生命延長了近一年。朋友對我說,他很欣慰那天沒有對那位病人進行長篇大論的勸慰與建議,而只是靜靜地傾聽了訴說。他頗有心得地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所起的作用,可我卻從這件事中知道了開方、看病醫治的只能是軀體,而傾聽卻能使一個人的精神得到寄托。”
激勵:
教育者通過語言或文字等多種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教育對象的心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開發潛能。激勵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對象的心靈震撼。
一位小學校長對童年一次考試分數難忘的記憶:
由于中途轉學,功課落下了不少。一次數學考試后發卷子,我提心吊膽地接過來一看,非常意外,老師沒有打分,只寫了兩個字:“哎呀!”。此刻,我領會了老師的心意,老師不相信我會這樣,老師在給我機會,老師在期待著我,老師在用這樣一個善意玩笑似的方式等待著我的努力。我決心把落下的功課補上。果然,又一次考試我得了滿分。
許多年過去了,我又經歷了無數次考試,見到過成百上千張試卷,但只有那份沒有分數,寫著“哎呀!”的試卷,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珍藏。
體驗: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獲得真切的感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沒有體驗,就沒有完成教育過程。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徑。在體驗中獲得了“我行!”自信意識的增強。
為戰勝膽怯,一位母親讓她五年級的女兒買10張《北京晚報》,再按原價賣出去。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張不開嘴。經過思想斗爭,戰勝了虛榮,開始大聲吆喝,終于把報紙賣出去了。
在鬧市區賣報,這是一種情境活動。孩子受到了磨煉,體驗了成功,得到了單靠說教不可能有的思想收獲。
對比:
使教育對象在事件或情感對比中,找到差距,心靈受到震撼而猛醒、開悟。沒有比較就沒有認識,沒有比較就沒有教育。反差越大,給人的印象越深。在反差中,發現道德境界的高低,自然產生羞愧、自責,從而獲得認識的飛躍、精神的升華。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訪名師,刻苦訓練,終于達到了百發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術,遙指空中的兩只飛鷹,武士心領神會,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卻說:“取鷹何用弓箭,高手當‘不射而射’”。言罷,高僧抬手一指,虛點向空中的一只飛鷹,只見那鷹好如受重創,徑直落至高僧的腳下。武士大為震驚,嘆道:“這才是射藝的最高境界啊!”
迂回:
對教育對象的問題,不采取就事論事的直接說教,而是通過心理暗示啟發聯想等手段,使其認識事物的規律、領悟生活的真諦。為了前進而后退,為了走直道而走彎道,這往往是獲得成功的策略。
一位中學生是生物愛好者,搜集了眾多的標本。他媽媽是教師。一天,媽媽發現兒子的情緒不高,但沒有直接詢問,而是對兒子說:“媽媽今天比較累,想去逛公園。你陪媽媽一起去好嗎?”兒子答應了。逛公園時,面對各式各樣的植物,媽媽不斷發問,兒子滔滔不斷地解答,顯示了豐富的知識。
這位媽媽發現,晚上兒子做作業時情緒特別好。
空白摒棄包辦代替,給教育對象留有創造的空間和時間,調動其主動性。為了取得教育的實效,往往需要等待。“耐心是偉大的老師”。
楊振寧在西南聯大讀研究生時,他的導師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寫一篇論文《固體中有序與無序的問題》,并要他參看一本書。楊振寧看不懂這本書,便去向王先生請教。王先生一個字也不講,卻又要他看第二本書。楊振寧第二本也看不懂,又去向王先生請教。王先生還是不講,又推薦第三本書給他看,并要求他看完第三本書后,再回過頭來看第二本和第一本,并說出對第一本書的見解。楊振寧反復讀了第三本書后,再讀第二本和第一本,果然寫出了優秀的論文。
寬容對教育對象錯誤、過失產生的原因,給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寬厚態度、寬松環境中自省。“出奇制勝”的兵法運用在教育領域是教育方法的極致。教育者的寬容使教育對象無地自容,這是真正的教育詩篇。
一位學生的個人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向教師說了一痛尖酸刻薄的話。這位教師沒做任何解釋,只是給她寫了一首小詩:
“土地寬容了種子,擁有了收獲:
大海寬容了江海,擁有了浩翰:
天空寬容了云霞,擁有了神彩:
人生寬容了遺憾,擁有了未來。”
學生收到后,沉思良久,突然笑了。她覺得生活真美好,自己很幼稚。
“無為”教育藝術與教師理論修養“無為”教育藝術對教師理論修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無為”教育藝術提出的課題意義在于倡導學習教育哲學,提高教師理論修養,促進素質教育,增強德育實效。
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當多的糊涂和錯誤觀念。有人認為說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細越好。在教育過程中“多與少”、“講與練”、“低與高”、“得與舍”、“專與博”……一系列矛盾應從哲學高度去認識和解決。
前一段流行一句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動人。而最近,有識之士指出,不能窮教育,對,但“不苦也要苦孩子”,應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學吃苦是學做人的起點。深圳人感嘆“有錢難買少年窮”,這里充滿了辯證教育思想。
哲學家說:“少則得,多則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運用到教學領域,一些教師少留作業或不留作業,反而提高了質量的經驗,特別應予重視。
“無為”教育要實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教師水平可分為四個層次:“一般教師”、“教學能手”、“學者型教師”、“教學藝術家”,亦可稱為“職品”、“能品”、“妙品”、“神品”。
“無為”教育時常表現為無言與無形,甚至達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有人稱其為教育的極致,實屬教育藝術的高層次表現。教育者要嘔心瀝血,從創設情境到引導經歷,從教化進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的感覺、新的體驗,獲得精神的升華,靈魂的凈化。這一過程呼喚著“神品”教育藝術家,也指示著教師提高修養的方向。
關于素質教育,可以下上幾十種定義,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素質教育就是學做人的教育。而“無為”教育藝術所具有的或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或晴天霹靂開悟撼心靈的魅力和威力,難道不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教師、家長、教育文藝的創作者……)神往嗎?
青少年的成長是從他律逐步進入自律。“無為”教育藝術展現的是教育者導演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在無形無象,但有聲有色的無為教育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會大大增強,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會有新的提高。
教育哲學是加強素質教育的理論武器。
“無為”教育藝術將譜寫素質教育的新篇章。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