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好的學生VS不會教的老師(二)
來源:網絡 2009-09-01 17:43:29

“教不好”與“不會教”的理論根據和現實意義
■ 李鎮西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我記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陳鶴琴說的。現在被不少教育者廣泛引用,而且引起了爭論。我想,陳鶴琴當初說這話時,一定不會引起誤解,因為任何話都有特定的含義。陳鶴琴之所以這樣說,在我看來,他是強調教育者對孩子的一種責任與信念及教育者基于這種責任與信念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這句話的真理性在于:不輕易對任何學生喪失信心。
換句話說,這句話只是教育者的嚴于律己,而非一種教育評價標準。
但問題在于,現在一些教育者——特別是一些擔負一定領導職務的教育者,把這句話當成教訓老師的“絕對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師們的反感,進而引起了爭論。
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說“沒有”,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學校教育這一環——“萬事俱備,只欠(學校)教育”;第二,“好”的標準不只有一個,而是針對每一個具體學生的個性采用不同的標準,讓他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里的進步可能是綜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說“有”,是因為在現在的評價背景下,即使老師“會教”,可“教不好的學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簡單:無論高考還是中考,都是選拔性考試,其目的就是要讓一部分學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還怎么“選拔”?
即使拋開考試評價不說,就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論上好像是這樣的。因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張白紙,誰也不會從娘肚子里帶來一身惡習。但問題是,我們的教育所面對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被家庭、被社會涂抹過許多印跡的紙,要想在這張紙上重新畫出美麗的畫兒,不是不可能,但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教育這一鏈條上的第一環,我們面對的學生已經是被加工過的半成品,同時,孩子還潛移默化地受著社會的影響——這都決定了我們的教育不是從零開始。如果有人硬要絕對地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我要問:為什么會出現學校之間的“生源大戰”呢?既然“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還搶什么“優生”呢——而且是不擇手段地搶?
我一直堅信,教育不是沒有作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我總是問自己:對于具體的某一個“后進生”,我是否已經盡到了我能夠盡的最大努力?20年的實踐告訴我,如果我們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絕大多數“后進生”都會有進步的——不一定成為棟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成為最好的自己。
同時,我也始終認為,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兩個三分之一分別是學生所受到的非學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學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們不能做超出我們能力和責任的事,我們只能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地把我們的工作做好——這樣,即使個別學生最終也沒有被“教好”,我們也問心無愧!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如果這是教師的自勵,我對這樣的教師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師,我對這樣的苛求者表示無以復加的鄙夷!
不要忽視孩子的能動性
■ 龔明俊
創刊號上“對話”版上的討論,發人深思。我想起我的孩子曾從學校拿回來一張家庭教育報告會宣傳單,開頭一句就是:“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在教育界,也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之說。對這種過激的教育觀點,筆者委實不敢茍同。
動聽的理論不一定符合實際,當然也就難以具有科學性。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雖然創立了因材施教的理論,卻沒有把三千弟子個個培養成才,三千弟子中也只出了七十二賢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沒有哪個敢說他的學生都能成才,能培養一兩個卓越人才那就算了不起了。再說,有幾個教育家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了超過他們自己的人才?相反,有許多父母大字不識一個,孩子卻異常出眾!
學生的成長是綜合因素的結果,而不是某一個條件能決定的,這個觀點顯然有邏輯性錯誤。莊稼種得好不好,并不完全取決于農民,因為還要受到自然條件、科技發展水平、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制約,同樣,孩子的成長并不是家長可以包辦的,也不是教師能獨立完成的,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是家庭教育、學校培養、社會影響特別是孩子自身的資質與努力的結果。天才的誕生,甚至與偶然因素有非常大的關系。說孩子能否成才全在于家長,說孩子成才完全依靠教師,都帶有片面性,這是狐立地看問題,違背了事物發展規律。
這種說法的問題還出在忽略了學生的能動性,甚至帶有歧視色彩。我們會發現它是以假設孩子在家長或教師的控制之下成長為前提的,具體地說,就是受教育者是應當一張白紙,他將來成什么樣的人,就看你怎么教育他。它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性,將孩子的成長置于他人的控制之下,像一個沒有生命的容器一樣接受教育,這是錯誤的。如果我們的家長或者教師以圣人自居,自以為是,強迫(或提示、引導)孩子按照自己構想的模式生活或學習,變著法(所謂的“教育方法”)剝奪孩子的自主選擇權、自由發展權,其結果必然事與愿違,而且是相當恐怖的。這套理論與其說是為孩子成才,不如說是在培養專制的教師或家長。
在特定的條件下,某些單一的因素會造就一個人才,如一個弱智的孩子并不借助于更多的人,而完全在父母或其他特定教育者的教育下成功,或者在特定的方法培養下成才,但對絕大多數的孩子來說,是難以具備相應教育環境的。況且,這些成功的家長或教師在做報告時,很難對自己的教育活動做一個非常科學的解釋,容易把個別事例當普遍現象,甚至會在“經驗介紹”中美化自己,隨意編造,誤導許多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長和教師,那便成了愚弄人的“經驗游戲”,更不足信。
“教育不是萬能的!”這句話在教育界也非常流行。如果教育是萬能的,我們學校還需要設“政教處”、國家還需要公檢法等機構嗎?老教育家陳鶴琴提出這句名言是有特定的條件或環境的,至今我們也不能說它是錯的,但如果我們把它拿來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恐怕不妥吧?!教育管理者拿來盲目使用,會使教育管理工作出現反科學性;教育實踐者拿來使用,會影響教育效果。但愿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者都將理論和實踐努力統一起來,盡量不要脫節。
教育學生不只是老師的責任
■ 茅衛東
前些時候看了《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深為李圣珍老師的教育事跡所感動,差一點就認同了這一教育觀念。
現年53歲,從教近三十年的李圣珍老師已是桃李滿天下,她的兒子王遠,16歲即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20歲又以超群的成績考入亞洲著名學府——香港理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但讓李圣珍老師名揚四方的是她近年來領養了50多名被他們的親身父母視為“無可救藥”的“問題孩子”。這些或是學習或是健康或是品德或是心理有障礙的孩子們,經李老師手把手的調教,少則數月,多則一年,全部“脫胎換骨”,由原來的被父母和老師評判為“在教育方面已經沒有希望”的“教育棄兒”,變成了深受學校和家庭歡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
李圣珍老師有20條“教育勝經”,第十六條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里她指的還不是教師而是家長,但在一次談話中,李老師也說過:“沒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老師。”所以可以認為李圣珍老師也是同意“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一觀點的。
李老師的人性化教育實踐是成功的,但我還是想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分析,那就是教育學生只是教師的責任嗎?學生只是受到教師的影響嗎?回答毫無疑問是否定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如果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效果是很差的。李老師領養的50多個孩子都是家長承認失敗后送到李老師家中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對孩子進行著錯誤教育卻死不認錯的家長呢,這些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師的教育,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嗎?學生除了受到家長的影響外,還會受到社會大環境大氣候的影響,這些年流傳一時的“7-1=0”或“7-2=0”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么說絕非要否定教師應當承擔的教育教學責任,作為一個已不算是新手的老師,我也知道學生學不好,首先應該從教師身上找找原因,但是,真理向前多邁出一步就會變成謬誤,我們決不應該認同和宣揚“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學校領導并欣賞這句話,那么不妨請你思考一下自己手下有沒有不稱職的老師,如果有,這是不是可以證明是你領導無能?如果你是普通老師也欣賞這句話,那么請你認真思考一下學生學不好就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嗎?如果你回答“是”,那么我想對你說你太缺少教學常識了;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你為何還認為這是真理呢?
這不是教育工作的尺度
■ 趙海鵬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云云,只是教育口號。口號我們并不陌生,我們小時候就憧憬過“1980年一定要實現農業機械化”,現在則經常在想怎樣“少生快富奔小康”。口號的長處是簡短、明白,易于傳播;短處是容易偏于一端,不夠全面。所以拿口號去宣傳是可以的,以此作為工作的尺度卻并不適宜。近年來教育受重視,教育科研成果豐富,許多教育理念需要傳播,出現一些教育口號并不奇怪。尤其是領導同志,大會小會說上幾句,不要說臺下的聽眾佩服,他自己也會以為自己真的很懂教育呢。但是科學的教育理念可以提煉為教育口號,教育口號卻很難完整、全面地表達一定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把教育口號當做教育“圣經”。
本期對話小檔案
嘉賓:
李鎮西,成都石室中學語文教師
茅衛東,浙江紹興柯橋中學語文教師
龔明俊,湖北襄樊學院附屬高中教師
趙海鵬,齊齊哈爾大學教師
劉靜,成都第十四中學教師
主持人:馬朝宏
編后語:
關于這句話的討論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也不可能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參加討論的大都是一些普通的一線老師,沒有專家,也沒有官員,其實老師之間的交流是最珍貴的。我們討論的目的不是想得出什么結論,只是為了讓老師對這句名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讓它在教育教學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