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和學生做知心朋友怎么辦
來源:網絡 2009-08-31 21:14:15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必須以交往為基礎,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可很多老師常常在抱怨:跟學生走得近,學生不尊重你,對學生太嚴厲,又感覺與學生之間有隔閡。如何把握與學生交往的尺度成了困擾老師的一個難題。
一、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獲得學生尊敬
學生時期正是學知識長見識的時期,對今后人生觀的形成能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想塑造一個個高尚的靈魂,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靈魂,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作風為學生樹起良好的榜樣。學生效仿能力較強,好多事情他們都會模仿老師去做,在他們的心目中,老師是神圣的,一言一行都錯不了。要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以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淵博的知識、真摯的情感、風趣的言談、得體的舉止,贏得他人的接納、喜愛和尊敬。這是準確掌握和學生交往尺度的前提。
二、寬容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
每個學生都有在老師面前表現的欲望,都希望自己是被老師關注的那個人。按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應該是頻繁的。而《知心姐姐》雜志調查了8個省市的227名中小學生,其中49?8%的學生很少主動找老師說話,24%的學生經常主動找老師說話,18%的學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學生選擇了“從來沒有”。這不禁讓人疑惑起來。可接下來的調查結果就有了答案。46%的學生最怕老師和自己說學習不好或成績下降了的話題,14%的學生最怕老師批評自己的錯誤,13%的學生最怕老師說自己的作業不認真,11%的學生最怕老師了解自己的家庭情況,10%的學生最怕老師讓自己請家長來。可見教師對學生過分苛刻使得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往比較疏遠。所以老師對待每一個學生甚至是他們的錯誤都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努力消除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里芥蒂。
三、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成為學生的朋友
國內外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有三類:交往動機、成就動機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動機是指學生獲得家長、老師和同學等人的贊許、認可和親近而努力學習。老師熱愛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是交往動機賴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礎。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班主任一般都只關注于一些優等生,對待一些后進生關心較少,交流也不多。班主任應該關心、了解全體學生,特別是班級中基礎差的或是“笨”孩子。教師一定要放下架子,靜下心來找一找原因,與這些差生交知心朋友,聽他的傾訴,這樣才能打開師生之間的心扉,才可能順利地進行教學。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不關心學生的方方面面,不愛護自己的學生,他們又怎么會對你尊敬和愛戴呢?如果班主任不把自己的學生當知心“朋友”看待,總是擺出一幅居高臨下的模樣,學生只能產生一些對抗與防范的心理,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師必須與學生溝通心扉,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從內心接受你,信任你。班主任老師與學生交往時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平等的姿態出現,讓學生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會把老師當成敬愛的長者、知心的朋友,老師的教誨學生才會樂于接受,師生間的交往才能進一步深入。
四、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樹立嚴明的形象
一個老師能否公正、平等地對待學生,往往會影響到這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作為班主任,日常與學生接觸的機會更多,在處理各項問題時,更應做到公正、平等,不能因學生成績的優劣、以往表現的好壞、是否是班干部等而有所偏頗,應當一視同仁。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始終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成績好的學生犯了錯誤一樣進行批評教育,平時表現較差的學生一旦有了進步同樣予以表揚、肯定,班干部違反紀律同樣進行嚴肅的處理(甚至可以比一般學生違反紀律的處理更嚴肅)。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一個公正嚴明的形象,每一次學生犯了錯誤才能夠真心接受班主任的指正和教育,沒有微辭,也使每位學生對老師產生敬畏之情。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事人與人之間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應當是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和諧而親密的關系。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