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中的心理學
來源:網絡 2009-08-31 08:24:34

如果我們能夠根據心理學的規律,有意識地在批評中發揮其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作用,那么我們的批評會更具有藝術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吃的“三明治”
在批評心理學中,如果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中間,受批評者就會愉快地接受批評,認識錯誤從而改正錯誤。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三明治”效應。這種效應就如三明治,第一層是認同、賞識,積極地肯定對方的優點和積極面;中間層夾著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這種批評不但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相反還會使其積極接受批評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李剛是一個聰明的學生,但缺點也同樣明顯,學習缺乏耐心,遇到困難總想逃避。一天,他向我請假說肚子疼,看他一臉痛苦的樣子,我沒多想就同意了。下午剛好有事經過一家網吧門口,卻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難道是他?”“撒謊”、“上網”、“打游戲”,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這些詞,它們刺激著我的神經,我覺得我要發怒了,但理智告訴我要冷靜。我裝作找老板有事的樣子走進了網吧,并“無意”中看見了他,他很驚訝,又顯得很害怕,(學校有規定,出入網吧要告知家長)站起來就走。看他往學校方向走去,我長出了一口氣。
回學校后,我把他叫到教室外面,可是他一臉強硬,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我說,“你紀律性并不差嘛!出去之前先請假,你并沒有曠課呀!”他昂著的頭低了下來,似乎有點不好意思。我接著說:“你還是挺在乎學習的嘛!看到我之后馬上回到學校來了。”看到我沒有嚴厲批評,他小聲說:“老師,你看能不能不告訴我父母,我不想讓他們知道,怕他們傷心。”“你現在怕他們傷心,但如果你學無所成,最終他們不是還要傷心嗎?”他頭垂得更低了,說:“老師,我錯了……”我看他已露出悔意,便接著把上網打游戲的危害告訴他,并告訴他如何學會調節壓力,自我控制,“你很孝順,也很聰明,只要你去努力,一定能夠成為一名很出色的學生。”然后就他在學習方法上出現的問題給出一些建議。從此以后,他再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學習成績也突飛猛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為什么“三明治”式批評會產生如此好的效果呢?
第一,“三明治”式批評能夠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批評之前的肯定表揚和關懷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相互之間的心理壓力減小或消失,進而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再進行批評就一點即通,一言即悟。如果在學生犯錯誤之后直接進行嚴厲的批評,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自然的防御反應以保護自己,一旦產生了這種防御心態,就很難聽進任何的批評,即使批評多么正確也是徒勞。
第二,“三明治”式批評可以在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重新燃起希望和熱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批評的目的在于改正其行為,而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更不能把學生一棒子打死。“三明治”的最后一層,即批評之后的鼓勵支持信任幫助至關重要,它可以使受批評者振作精神,重新再來,避免陷入一錯再錯的泥潭之中。
第三,“三明治”式批評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
“三明治”式批評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我們不能機械地理解和運用,要在理解其本質的基礎上,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把握“三明治”式批評的功能和基本結構。“三明治”式批評的功能主要在于消除學生的防御心理和后顧之憂,維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從而使其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并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要使這三種作用充分發揮,為此,我們可以在把握它的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它的基本結構是:肯定——批評——鼓勵,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擴大或縮小其中某一部分,也可以把批評分幾次加在肯定和鼓勵之間,但不能改變各部分之間的先后次序,否則它的積極作用就發揮不出來,甚至產生壞的結果。
第二,“三明治”式批評要建立在真情實感的基礎上,在每一個部分中都要投入真實的情感。“以情優教”是現代教學的一種教學理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一千次確信,沒有一條富有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沒有情感的公式般的批評只能讓學生感到別扭,甚至反感,不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批評學生時要有愛心,要投入真情實感。做到“肯定”真誠可信,“批評”語重心長,“鼓勵”寄滿希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不是在接受批評,而是在接受一個長者的勸告,從而使自己的行為更加完善,成為一個更完美的人。
第三,不能在任何場合都使用“三明治”式批評。常言道:“凡事有法而無定法。”在學生一再犯錯誤又不肯改正,一意孤行胡攪蠻纏時,使用這種方法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還會讓學生感覺老師也不過如此,肯定和鼓勵不能使他有任何欣慰,缺點的指出也不能觸動他麻木的神經。面對這種情況,就應該調整我們的批評方法了。
“反彈琵琶”
敦煌壁畫有一個“反彈琵琶”的藝術形象,舞者一反常態,反彈琵琶,令人嘆為觀止,其效果遠勝于正彈琵琶。我們不直接批評過錯而是充分肯定和表揚其長處,使受批評者自我反省進而認識過錯、改正過錯,這也是反彈琵琶。
陶行知“四顆糖果”的故事可視為反彈琵琶式批評的經典范例。那么,為什么“四顆糖”可以有如此好的效果呢?
第一,反彈琵琶式批評會引起受批評者的心理反差、失衡。在一般情況下,學生犯錯誤后就會預見批評指責,如果馬上給予嚴厲的批評指責的話,學生就會達到“雖然我犯錯誤了,但也受到批評了”的心理平衡。反彈琵琶式的批評是在學生犯錯誤之后,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這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失衡。在得到老師真誠的肯定和表揚之后,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學生就會自我反思:“我有這么多優點,所犯的錯誤與我一貫的形象相符嗎?”為了讓自己的心理達到平衡,學生就會下定決心改正錯誤。
第二,反彈琵琶的感化作用。學生犯錯之后,心理比較脆弱,甚至會產生自卑、受挫、戒備、恐懼和對立的消極情緒。教師的反彈琵琶式批評會使學生感覺到,雖然自己犯了錯誤,但老師并沒有輕視自己、厭棄自己,反而鼓勵自己、賞識自己,他們的心靈就會被感化,從而責備自己的過錯,決心痛改前非。
反彈琵琶式批評雖然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但需要老師具有很高的批評技巧。不恰當的使用會使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第一,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尤其要從學生的錯誤行為中發掘閃光點,哪怕是非常細小的都要積極利用。比如一位后進生遲到了,就翻墻入校,領導發現后交給班主任。班主任就對全班同學說:“過去某某同學翻墻今天又翻墻,但這不是簡單的重復錯誤。過去是向外翻,是逃避上課,今天他是向里翻,是為了學習,這中間有很大的進步,這樣下去他肯定會成為一名好學生。”老師的話使他十分感動,他趕緊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決心改正。后來的事實證明,他果真進步很大。該例中這位學生遲到并且翻墻違反了校規,即使受到批評也是正常合理的,但班主任并沒有那樣做,而是從中發現該生不想遲到和保護班級榮譽的向上之心,因此采取了一反常態的反彈琵琶式批評,產生了不錯的效果。
第二,老師要態度真誠。批評的背后是對學生真誠的愛,可以幽默,但切忌對學生諷刺嘲笑挖苦,那樣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而且可能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敵對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惡化。
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代,最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幫助他們改正錯誤是教師的職責。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我們要敢于批評,但更要善于批評。雖然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只要我們掌握批評的方法技巧,就能做到“良藥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