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幸福跌入困惑,從迷茫走向理想
來源:網絡 2009-08-31 08:18:09

屈指算來,做老師已經近20年,做班主任也做了十余年。其間酸甜苦辣,百味難陳。但靜下心細想,似乎又很簡單,幸福、困惑,迷茫、理想,這兩組詞語幾乎就可以涵蓋我所有的感受。
一、教育啟程,幸福沉醉
應該說我是那種很幸運的人,從踏上講臺的那天,就開始了享受教育的歷程。工作伊始,進入的是全市最好的初中,遇到的是非常優秀的學生。而我的性格似乎是最適合做老師的,天生有著不少老師很努力也難以獲取的學生緣,因而一直被歷屆的學生“寵愛”著。我知道使用“寵愛”這個詞是多么不合適,但除此之外,我實在找不到別的詞能形容學生給我的感情。當每天星月交輝,那群高高大大的男生護送下班的我回家;當我外出學習,幾十個孩子為我年僅一歲的女兒過生日;參加工作的學生,第一次拿到工資,立刻撥通我的電話……太多太多這樣的時刻伴隨著我,使我由衷地熱愛上了教師這個清貧的職業,因為我有太富足的精神世界。
這樣單純而明凈的幸福生活大約持續了有十一二年。以后每每回首,幾乎成了我從教的精神源泉。無論再遇到怎樣的煩惱怎樣的誘惑,我依然堅守著三尺講臺。
回首這段經歷,我概括出了三點原因:
一、大背景。80年代末至20世紀末,教育環境比較寬松,師生關系友好,學生喜歡學校生活。
而這樣的背景,也就給我制造了有利的教育機會。無論是給學生個別補習還是組織各項活動,都有充分的時間保證,豐富多彩的生活使我和學生同樣興致盎然。
二、名師的引領。其實那時關于教育教學的書籍并不多,但我有幸得到了《全國優秀班主任經驗選》《班會團日活動》這樣兩本書。于是我這個并沒有太多教育教學經驗的小老師一出手就有模有樣,頗為老練。
不知道是不是同為女老師的緣故,當時學得最多,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四中丁榕老師的班級工作經驗,“愛”“勤”“細”“全”“嚴”“法”“學”“心”幾字要訣,也成了指導我教育工作的原則,而且收到了極好的成效。
三、傾情投入?鬃釉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話說的是治學,對于工作同樣適用。無論是教育環境的寬松,還是名師的經驗引領,都還是外因,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并享受到教育的樂趣,更需要來自心靈追求的驅動力。
二、跌入困惑,備受煎熬
簡單明朗、快樂幸福的日子持續了十多年后,我開始遭遇痛苦。隨著高考熱的逐年增溫、高校的擴招、就業的日益艱難,教育的競爭愈演愈烈。
每年的中考排名、家長的期待,使成績越來越成為主宰。分數決定著學校的一切,決定著孩子的一切,也決定著老師的一切。硬性的管理逐漸取代耐心的說服教育,整齊劃一的要求慢慢消磨著學生的個性。
接著,各校的時間戰、作業戰進入白熱化狀態,周末、節假日開始被占用,放學時間不斷推遲;接著是各種禁令出臺,不許組織學生集體出游,不許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漸漸只留下了讀書學習一件事。
同時班容量遞增至90人左右,老師的工作量越來越大,厭學的學生與日俱增。于是,師生關系變得很奇怪,很多溫柔的老師在學生面前必須以兇巴巴的面孔出現。教育和諧美麗的場景越來越少見。
眼見得孩子們的眼圈越來越黑,近視的學生越來越多,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茫然著,也心疼著。我更加努力地減少學生課下的語文作業,努力營造著課堂上愉悅的氛圍,努力堅持做一個善解人意的溫和的班主任。但是我發現這樣的努力幾乎是杯水車薪,既無助于改變學生要把所有時間放在學習上的現狀,也無法使學生改變厭學傾向。同時巨大的班容量也使我感到越來越難兼顧到所有學生,而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的原則又要求我必須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這一系列的問題逼迫著我竭盡自己所能,但是我越努力,越感到力不從心,我越來越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困惑積聚,憂心如焚。到2004、2005年的時候,我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全身無名疼痛,嚴重失眠。我病倒了,曾經美麗的教育幾乎成了夢魘折磨著我。
三、苦苦追尋,重新振作
休假過程中,我的身體離開了講臺,但心里依然深深眷戀著自己為之付出青春與熱愛的事業。我開始拼命讀書,希望能從中尋找到一條更好的道路,尋找到一個答案。從于漪、魏書生、錢夢龍、李鎮西、朱永新,到蘇霍姆林斯基、佐藤學等中外教育名家,從孔子、莊子、蘇軾到林語堂、南懷瑾,乃至歷史、心理咨詢、美學、哲學、倫理學,我喜歡的不喜歡的,讀過的沒有讀過的,凡能找到,不管懂不懂,只管一并吞了下去。
最初的閱讀帶給我的是更深的痛苦,我發現讀得越多,越感覺到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尖銳,甚至于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那時我幾乎認定了教育已經是沒有任何希望的,而我個人渺小的努力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
直到重讀魯迅,一次次讀到先生“太偉大的變動,我們會無力表現的,不過這也無需悲觀,我們即使不能表現他的全盤,我們也可以表現他的一角,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這樣的告誡,使我豁然開朗:偉大如魯迅,還只能做一木一石的工作。我為什么不能安心改變我的三尺講臺、我的班級呢?
除了閱讀,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不能不提及。
一是萬里尋夢。休假的時候,我第一次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除了讀書,我還有機會去走訪名山大川,走進很多類型的課堂,接觸到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其中必須一提的有杭州的郭初陽老師,他廣博的閱讀,“另類”的課堂,讓我看到了教育教學的另一種可能;成都的李鎮西、魏智淵、夏昆、陳玉軍四位老師,四個人四種風格,但他們對教育的思考對我多有裨益;還有在深圳私立學校任教的聶傳安、劉利勇、袁其順,深圳寶安區教育局的倪剛、吳名庚等老師,他們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不同人生追求,給了我很多啟發。至于像常州的程代軍老師為理想而不惜與原學校對簿公堂的執著與勇氣更給了我很多的鼓勵;泉州外國語中學全志剛老師名為學習、實則鼓勵的支持,給了我很多信心。再有北京的鄧濤、杭州的俞佩楓、開平的劉曉曦等老師的生活態度讓我領悟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二是師友的支持。兩年最消沉的生活,卻也是感受家人與朋友們關懷支持最多的日子,這里無法一一記錄,只能銘記于心,永不忘卻。這里僅說兩位極有代表性的人物。
第一位是張萬祥老師。最早認識張萬祥老師是在網上讀到老師的《班主任工作一百招》,從中偷學了不少東西。后來2004年張老師網上收徒,我有幸成為張老師當時的十三名弟子之一。老師的熱情教導與嚴格要求常讓我想退卻時就心生愧意,于是又重新振作,繼續追尋。
第二位是我的學生孫巍。他是留美的博士,學生物遺傳學。2006年春節孫巍回國的時候,我還沒從困擾中走出。他聽說我的身體狀況不好,很是擔心,堅持要見見我看看“病情”。這樣就有了一次關于“墨汁和大海”的談話。這次談話和以后重讀魯迅帶來的影響幾乎同樣重要。之后我曾寫下了《向我的學生學習》一文,茲摘錄于下:
孫巍一直在傾聽,當他聽到我說感覺自己的努力很徒勞時,他插話說:“不是這樣的。在這樣的環境中,你的努力也許就是一滴墨汁滴入了江河湖海,墨跡消失得無影無總是正常的,但是這并不是說這墨汁不存在,或者沒有任何作用,總有些水被浸染了一下,盡管它的顏色淺淡到看不見,但是影響依然產生了。”
“物質不滅嗎?”
“是這個道理,老師真聰明。”孫巍真誠地鼓勵著。
“有些努力現在看不到,但是總有一天會表現出來。”孫巍看著我,“等我,等我們成為父母,我,我們會反對現在這樣的教育,我會在看到我的孩子到9點還寫不完作業的時候去學校投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看孩子作業少了去找學校。這就是這滴墨汁的作用。”
“你說我太急了,是嗎?”
“是的。在現實面前是的。不是說百年樹人嗎?教育是一個漫長的工程,很多效果當時看不到的。說句不合適的話,老師對我的影響是試卷上看不到的。遇到你之后,我才知道語文原來這樣美。以后高中大學我還時常寫寫詩填填詞什么的。到美國后我常常和別的國家的同學吹噓我們的文化多么美,把他們羨慕得啊。”孫巍平和的聲音里透露著一些得意。
“其實我很羨慕老師,老師現在還有一顆赤子之心,像十多年前那樣純真,比起你,我就老了。”孫巍若有所思,“理想和現實間是有一條路的,但是很難找。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向現實妥協,有少數的人一直堅持理想,但是會憤世嫉俗,和現實激烈對抗,往往玉石俱焚。中間那條路,要靠另一種人去找,因為愛而希望改變,并不是選擇對現實的毀滅。”
“你不會說我會是這樣的人吧?”
“就是這樣的,要有愛要善良。”
孫巍繼續著他的思路,“或者真的感到無法走出一條路,也可以考慮先跳出去。做一件事太久,會容易形成一些思維定式。換一個沒有條條框框的事去做,也許做得更好。以后再回過頭來做原來的事,可能視野會不同。”
……
四、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
如毛蟲破繭方能成蝶一般,艱難的追尋終于結出了香甜的果實。兩年多的讀書、游歷、交往生活,讓我開闊了眼界,變化了思維的角度,開始以一種嶄新的面貌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由最初的不自覺享受教育向自覺的理想教育邁進。
2006年暑期,我認真分析了自己的出游動機:尋路是一,逃避是二。于是我謝絕了南方學校的挽留,回到家鄉,重返講臺,開始用我全新的思想帶班。
快樂學習、生活,傳遞幸福感受
如《教育——為了人的幸福》一書所說,一是教育過程本身應該是幸福的;二是教育應該為人未來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準備,即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同時需要幸福。
因而在教育教學中,我悉心體味著教育教學中每一個細節的美麗,把每一點發現、每一點進步而帶來的快樂、幸福感受通過語言、文字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分享我的快樂、幸福,進而發現自己的快樂、幸福,有信心追尋并擁有最美麗與幸福的校園生活。
培養合格的現代公民
1.體驗民主生活,構建自主管理體系
“現代公民,首先只能來自這樣一種成熟的公民意識——清楚地知道自己應有的基本權利與應盡的義務,并以社會正義為原則,關心并熱心參與公共事務及改造社會。”
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在這屆學生的管理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同時強調在班級生活中“不避義務不棄權”“公共事務即眾人之事”的管理原則。
第一天見面,我和每一位學生握手、互相介紹,把平等、尊重的意識在相識的第一時刻播撒進孩子們的心間。
班級事物的臨時負責人均由自薦產生。待彼此熟悉后,班級崗位公示,所有負責人員完全由自薦、競選產生,只要求人人有事做,個個不兼職,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班委會、團支部負責班級、支部常務工作,部署安排各項工作,接受全體同學的監督。
日常管理全透明,全班輪流擔任值日班長,管理、記錄、總結當日生活,輪流負責班史記錄,見證班級成長。
班級座位自選,并可根據需要征求各方意見協商調整。座位選定后,班級便實行小組負責制,各小組內人人有事做,分別負責學習、勞動、紀律,教室衛生按小組劃分負責區域,不再安排值日生。
由此班級自主管理體系形成,每個孩子均有機會獨當一面,又必須和組內、班內全體同學合作。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心頗為有效。
2.淡化管理,強化自覺
作為重點學校,一中有著良好的學風、校風,從校長到老師均有濃厚的人文情懷。但是面對激烈的高考競爭,學校也有各種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初中部的管理就更細致嚴格,日常規檢查頻繁,致使不少孩子把“不要再怎么怎么了,要不就要扣分了”這句話掛在嘴上,為此我深感憂慮。
記得王曉春老師曾經說:“自覺性是要慢慢涵養的。當你實行全場緊逼、全程監控的時候,實際上自覺性對于學生已經成了多余的東西,他只要‘他覺’就夠了。用進廢退,他們的自覺性的萌芽就萎縮了。一個沒有自覺性的人,一旦離開嚴格管理,他的狀態幾乎只有兩種:一種是不知所措,另一種是胡作非為。其實不知所措和胡作非為是同一種東西——沒有自主性。”對此,我很是贊成。
為此,我一再告誡孩子們:我們要守紀律、講秩序,并不是為了不扣分,而應是我們內心的追求,我們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做才對人對己有益,就要怎樣做,這是規則意識。我還專門召開班會,探討“內心的追求應該永遠大于外力的約束”。并把年級的違紀要家長填寫反饋表的規定改為自己記錄情況,客觀分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使學生懂得自己的事自己要負責,明白學校扣分只是為了提醒,而不是恐嚇。
班級自習時,作為班主任我很少進班。常常是課后請學生自我反思,評定自己該表揚還是該批評,對值日班長的記錄提出自己的意見,認為記錄有誤,可以提出申訴。即使我發現了問題,也要等學生自我評定完,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學生交換意見。
3.懂得尊重個性,學會全體合作
自主管理、自覺成長觀念的培養,張揚了學生個性,但有時也會出現學生互不服氣,難以協調各方面關系的問題;有時又會出現各自謙讓,缺少主帥的現象。尤其是在全班性活動中。因此我又組織各種活動,給學生提供全體大合作的情景,促使學生自悟。
比如,一次英語模仿秀比賽無法選出主持人,我組織了“人體象棋”活動。下面是活動記錄:
和往常一樣,我面帶微笑走上了講臺。
“我們班有多少同學會下象棋?”
孩子們紛紛舉手,數了數,25個。
“誰能把棋盤畫下來?”
“師傅(班里一個特別不愛說話,常常拒絕回答問題,特別倔的一個孩子,叫滑常義)能。師傅下得特別好。”孩子們紛紛推薦。
“那師傅同志能畫嗎?”我征詢滑常義的意見,“能的話,就來畫。”
這次滑常義沒有推辭,也沒有扭扭捏捏,大大方方地上了臺,拿起粉筆、尺子,畫出了一張非常標準的棋盤。
之后王輝又跑上來把棋子“擺”到了棋盤里。
我看著他擺棋子,想等他擺完,再請學生選取自己的位置,寫上學號就可以下一局大棋了?墒侵皇怯每谡f,學生的體驗畢竟有限。我思索著,目光轉到了教室地面的瓷磚上,酷似一個個的棋盤格,我改變了原來的計劃。
我請兩個男生用墩布在教室后面擺好了楚河漢界。
“好了,棋盤擺好了,下面我們就來下一盤特殊的棋。請想下棋的同學分成紅、綠兩隊站好。”
孩子們紛紛下場,很快站好了自己的位置,沒有發生爭搶某個角色的情況。
“站好了,可以開始了。”
“不能下,老師。兩個隊棋子都不夠。”
“那怎么辦呢?”我故作為難,“那就不能下了。”
“能下,能下。”紅軍(男女生混合方)幾個女生邊說邊走向幾個不會下棋的孩子,動員她們成為了棋子。
“老師,你能和我們一起玩不?”不好意思去動員女生的男孩子打上了我的主意。
“行啊,我也可以做棋子的。”我說著走進棋盤,站到了一個綠軍(男生方)象的位置上。
但是綠軍還缺兩個子。紅軍的女孩又去動員了兩個女孩加入綠軍陣營。
兩軍列隊完畢,共用時20分鐘。
“好了,人員齊了,可以開始了。”我再度催促。
“不行啊,老師。”特別迷戀電腦的成泳潭又發現了問題,“這樣下,得有個指揮者,要不棋子亂跑,非打起來不行。”
“那快找人指揮啊。”
雙方推選滑常義和李澤江指揮。
兩個孩子用心記著各個“棋子”的角色,開始排兵布陣。當頭炮、跳馬、出車,開場很是順利。下了不一會兒,棋子們便開始各自支招,要這樣走、那樣走,吵成了一團,于是不時會有人提醒:“我們是棋子,不能說話,讓往哪走往哪走,要不下不成。”
高夢迪注意到兩個指揮者不好觀察全局,還建議棋子都蹲下來。
就這樣吵一會兒靜一會兒,下了30多分鐘,以紅軍勝利而告結束。
孩子們回到座位上,我請參與的學生和沒參與的學生談感受。
等學生們說完,我問:“大家知道老師現在想說什么?”
王天宇率先說:“老師可能是想讓我們知道團結,我們這個班就是一盤棋,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棋子,缺一不可。”
這之后,所有的孩子都發現了這盤棋中的“奧秘”。一個接一個為我做著代言人:
“老師想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做什么都需要合作、分工。”
“我們擺棋就擺了半節課,可見做成一件事需要許多的心血,我們要懂得理解別人的付出。”
……
自主自覺意識的培養,使孩子們個性鮮明,有很強的參與意識和自覺意識。
現在,我已經能從煩瑣的日常管理中脫出身來。即使我外出不在學校,班級的各項工作依然有序進行。每次回來,孩子們都會自豪地告訴我:這些天我們每個人都特別好!
4.培養悲憫情懷,努力擁有大愛的能力
作為一個優秀的人,應該具有一種大愛的能力。因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美好與關注弱勢群體,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情他們的不幸,乃至激發起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是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作為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我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一起進入我們的班會課堂,成為我們探討的對象。農民工問題、艾滋病問題、慈善事業都是我們的討論范圍。當比爾·蓋茨與艾滋病患者握手時,我們探討大愛何時要無聲,何時要大聲;當農民企業家救助貧困學生萬里行活動走進我們的校園,我們細心體味臺上接受捐助者的心情;當一只小鴨打破了異國的寧靜時,我們反思我們作為共和國“公民”的義務……
記得有一次學生讀了一篇有關乞丐的文章后,我們做過一番深入的探討,事后我完成了記錄。
某個人的父親
王秀蘭
那是一個很冷的冬天,北京的天空開始飄起了雪花。行人都放慢了腳步,就連汽車也像是爬行的烏龜。
不知什么時候,人們發現天橋上蜷縮著一個蓬頭垢面的男人。他上身的棉襖有的地方打了厚厚的補丁,有的地方卻能看見凍得紫紅的肉。褲子上也星羅棋布著大大小小的窟窿。那雙光著的干瘦的腳邊放了一個黑糊糊的塑料盆子,盆子被細細的雪灌了一半。
有人從他身邊走過,搖搖頭走了。有人嘆息幾聲。有人對自己的孩子說,看見了吧!這就是好吃懶做的人。你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也一樣要上街乞討的!
那孩子就冷吸一口氣大喊著,不要。〔灰!
然而那男人就像死了一樣,熟睡著,不在乎誰說些什么。
一個拄著拐杖的老者蹣跚走來,看見了這個男人。老者惋惜地搖了搖頭,哆嗦著從口袋里掏出兩枚硬幣,然后用拐杖捅了捅男人,嗨!起來,起來,給你兩塊錢,去喝碗湯吧!
男人緩緩地睜開眼看了老者一眼,冷冷地咕嚕一句,扔盆兒里吧。說完又甜甜地睡去了。
老者顯然被激怒了,他憤憤地把攥著兩枚硬幣的手收了回來,破口罵道,凍死活該,不知死活的東西,跟我兒子一樣,不過你倒不是我兒子。
就在這時,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走了過來,把他身上的小棉襖脫下來蓋在了那男人身上。老者非常詫異地問小男孩兒,這個人是你的父親嗎?
小男孩兒搖搖頭。
老者又問,那他就是你的親戚嘍!
小男孩兒又搖搖頭。
老者百思不得其解地說,他既不是你的父親,又不是你的親戚,你為什么把自己的小棉襖給他蓋上呢?
小男孩兒氣咻咻地說,他不是我的父親,但他總得是某個人的父親吧!即使現在不是,將來也一定是吧。反正,他總得是一個人的父親吧!我不是他的兒子,但我總歸是某個人的兒子吧!
說完,男孩兒由于激動而滿臉通紅地走了。
老者一下子怔在那里了。
后來,人們看見一個乞丐攙扶著一個老人消失在茫茫雪夜中。
男人睡過的地方很快被雪覆蓋了,這個城市也安安靜靜地睡熟了。
等孩子們發表完意見,我提醒孩子們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推薦人評論的時候說到:“雖然有些人不值得同情”,我想問,值得同情與否有無標準?說這個乞丐不值得同情是因為他行乞還是貧窮?這個問題大概還可以和剛才有同學提到的什么樣子的乞丐應該幫助合并起來考慮。
這個問題,我記得以前曾經說到,我判斷的標準是行乞者是否具有勞動能力,如果行乞者是老人、孩子或者殘疾,我會選擇幫助,盡管據說這樣的人中有職業乞丐,甚至以欺騙為生,但我為了良心的安寧,還是會選擇幫助。最近讀到的一些東西讓我對這個認識有了變化。有時年輕力壯者不是不肯出賣勞力,甚至不是沒有出賣勞力,而是付出了勞動,依然不能維持生活,比如那些工資久被拖欠的農民工。所以我現在只能選擇一概幫助。
而這樣一些人的存在,無論是他們被生活所迫,還是故意選擇了行乞騙人的“職業”,我想都可以說不只是其自身的問題,社會、國家從某個意義上說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而不能選擇有尊嚴的方式生活本身也是一種不幸。他們如馬家爵一般其實也是需要人們的同情的。而這樣的尊重與寬容才是更健康的心態、更人道的情懷。我希望同學們能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并努力讓自己成為人道主義者。
其次,同學們聽讀文章可能沒有注意,文中幫助乞丐的老人和孩子的做法是不同的,可以說孩子的幫助是基于尊重與關愛這一基礎上的。
愛的力量總是大于廉價的施舍,后面乞丐之幫助老人讓我們看到了愛開出的花朵,甚至讓人不能不浮想也許老人和乞丐間會繼續發生新的故事。
其三,本文細節描寫確實值得學習,而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不容忽視。路人的態度、老者的舉動、孩子的言行相互比照,給人的提示不言自明。
第四,本文的真實性尚存疑,七八歲的孩子,純真善良自然毋庸置疑,但是在大雪紛飛中脫下棉衣的舉動,我以為有違情理。我想換個結尾,比如孩子從家里抱來了一件衣服什么的,似乎更好一些。(此點乃課后寫本文時所補充)
一年間關于愛與尊重、同情與寬容等問題,我和孩子們一直在討論,但是孩子們在給予關愛尊重、同情寬容時總是不自覺地會進行篩選比較。每個人的人格、生命都需要尊重,都是平等的,這對于孩子們還僅僅是理論上的東西,我的孩子們還不懂得,那些生活困頓乃至看似卑微的人其實和我們沒什么區別,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誰是不值得獲得關愛尊重、同情寬容的。我需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
再及:如果我們對愛的渴望需要借助于虛假的故事來滿足,是否是我們更大的不幸?
最美的情感應該首先是真實的,無論我們多么想要營造出和諧溫暖的世界,都不能依賴于想當然的虛構。
這樣的討論,今天或許還沒有什么成效,但我相信,只要有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就總會在適當的時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五、不是結束
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太對了,現在我每天都生活在由衷的快樂與幸福之中。
微笑看孩子踏進教室,微笑著目送孩子們離去,這是人間最美麗的圖景!
雖然我的孩子們還是在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是我知道很多錯誤是成長中的必然,甚至那是青春的權力;雖然我的孩子們有時會偏激地“抵觸”老師們的善意指導,但是我知道那樣的“反叛”是他們在嘗試獨立地思考,這遠比他們一味的服從更有意義;雖然教育總是很艱難,但是我知道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著向真向善向美的種子,只要我善加呵護,一定會開放最美麗的花朵;雖然現實依舊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我知道,我隨時都在改變這個世界,我在帶領這個世界最強大的力量不斷成長……
。ū疚恼凇督處煂I成長的途徑——40位優秀教師的案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