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走入針對性的幾點誤區(qū)
來源:網絡 2009-08-27 09:01:06

編輯導讀:眾所周知,教育工作必須具有針對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要問:什么是“針對性”?其含義指什么?恐怕不是所有的人都十分明確的,由于理解的偏差,往往致使教育工作走入了“針對性”的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
將“針對性”理解為針對學生身上存在的缺點和問題,施行所謂的“對癥下藥”、“治病救人”的教育。教育者把教育工作的立足點放在找學生的“毛脖,防范學生犯錯誤,矯正學生的過錯行為上。這樣,教育者的形象在學生眼里就成了專門“給人找毛脖、“尋麻煩”、“整治人”的人。即使教育者針對的問題是真實的,態(tài)度是誠懇的,方法是靈活的,但由于教育的立足點有偏差,沒有看到學生身上存在的積極因素,也容易被學生認為是“不友好”、“捉俘虜”的“敵對”行為,從而產生對教育者的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使教育工作發(fā)生機能障礙。
誤區(qū)之二:
教育者的眼光只盯住那些存在著缺點錯誤的學生,而對那些看起來循規(guī)蹈距,暫時沒有發(fā)現什么缺乏錯誤的學生則不聞不問,好象這些學生成了非教育對象。這樣會使被“針對”的學生產生壓抑感和自卑感,認為自己是老師不喜歡的“眼中釘”,因而,總是設法逃避老師的批評,對老師“敬而遠之,而怨之。另一方面,那些不被“針對”的學生,則容易產生驕傲心理和松懈情緒,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從而出現新的“毛脖和問題。這樣一來,“針對性”教育就陷入了“錯誤--矯正--錯誤”的惡性循環(huán)。
誤區(qū)之三:
一些教育工作者戴上了一種無形的“有色眼鏡”。形成了一種不良的習慣與偏見,他們一見到學生,首先看到的是“毛脖,想到的是“對癥下藥”,有時學生“沒脖也要讓其“生脖、“造脖。而對于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和“閃光點”卻看不到,致使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失去了培養(yǎng)、強化和發(fā)展提高的機會。許多良好的品質可能在蔭芽階段就扭曲變形了。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教育工作是應該有針對性的,但這個“針對性”是相對盲目性而言的,而不是單純地針對學生的缺點、毛玻實際上,每個學生,即使是缺點毛病較多的學生,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優(yōu)點和積極因素。我們常說的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就是針對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進行“長善救失”,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我們了解學生,不僅是為了“對癥下藥”,“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為了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去“探寶”,開發(fā)智慧的寶藏,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
愿教育界同仁們再不要在“針對性”的誤區(qū)里糊里糊涂地兜圈子了,快走出誤區(qū)吧!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